纺织女工和锅炉工的二十年
1972年深秋,北京东郊棉纺厂的集体婚礼上,21岁的李秀兰穿着借来的蓝布衫,和比她大三岁的张建国在毛主席像前鞠了三个躬。婚礼当天下午,新郎就回锅炉房值夜班,新娘的嫁妆是印着双喜字的搪瓷脸盆——这个场景被老邻居们念叨了十几年。
蜂窝煤上的日子
他们分到的婚房在筒子楼二层拐角,9平方米的房间里,张建国用废旧铁皮焊了个煤炉。每月15号,李秀兰总要攥着煤票在供销社排长队。"上个月省着烧还剩3块煤,这月能多炖次萝卜。"她总这么跟对门王婶说。有年腊月煤球受潮,两口子裹着棉被发抖,最后是张建国把车间的铁皮桶改装成临时炉子才熬过去。
生活开支 | 1973年 | 1975年 |
蜂窝煤(100块) | 2.4元 | 2.8元 |
富强粉(斤) | 0.18元 | 0.22元 |
棉布(尺) | 0.38元 | 0.42元 |
车间与灶台之间
李秀兰的早班从清晨5点开始,她总在4点摸黑起床,把前晚的剩饭捏成饭团塞进铝饭盒。有次夜班交接时,张建国发现她棉袄袖口磨破了,偷偷用锅炉房的热胶补了个补丁。"你这手艺比裁缝铺老周还强。"李秀兰发现时,炉火正映着丈夫发红的脸。
- 每月第三个周日是"改善日",他们会买二两猪肉
- 张建国的劳保手套拆了织成毛线袜
- 李秀兰用厂里的碎布头拼了12双鞋垫
沉默的温情
1976年地震那晚,张建国冲回家发现妻子正踮脚够柜顶的相框。他第一次吼她:"要这些劳什子干啥!"却转身把全家福塞进怀里。后来在防震棚住的两个月,李秀兰总念叨:"相框边角硌得你胸口青了吧?"
家庭事件 | 处理方式 |
孩子夜啼 | 轮流抱着在楼道走 |
过年走亲戚 | 合送1斤白糖当礼 |
夫妻争执 | 冷战不超过三天 |
那些说不出口的
有年春节联欢会上,宣传科小年轻起哄让他们唱《夫妻识字》。张建国攥着搪瓷缸子的手直冒汗,最后是李秀兰扯着嗓子开了头。那天回家路上,丈夫突然说:"你比郭兰英唱得还中听。"月光照着积雪,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。
如今筒子楼拆了,当年的铝饭盒生了锈,煤炉早换成燃气灶。偶尔孙子问起过去的事,李秀兰就指着相框说:"瞧你爷爷年轻时候,补丁摞补丁的工装穿着,可比现在穿西装精神。"窗外的梧桐沙沙响,仿佛还是1972年秋天,锅炉房的白烟正掠过灰扑扑的屋顶。